close

今天有幸可以閱讀到全職實習生們投遞的履歷。

有幸之一:新工作未滿一個月,而且職務代理也只有4-5個月,但中心的老師仍然有計劃讓我參與實習生的面談,讓我看履歷,讓我感覺到自己是這裡的一份子,而這份歸屬感實在難尋。

有幸之二:能有機會以一個較高的位子來「做選擇」,對我來說是新鮮的,同時也是具有挑戰的。(不到一個月前我還是被選擇的那一個耶~天哪!)要從好幾位應徵者的文字中選出較為合適的人選,代表我自己必須先動腦思考「怎麼樣是合適?」「什麼內容可以發現這個人目前的狀態?」經歷一下子晉升到要換位思考的地步,進展真大!

----------我是暗黑分隔線----------

有幸之後,不能免俗地要分享一下暗黑的內容。
(前幾日老師跟我說「妳可以發展負向治療」…雖然是開玩笑的,但我決定自暴自棄了~比起假惺惺的正向治療,正視自己才是真正接納、改變的開始吧?)

1、看到好幾位準心理師述敘到:「這是我的需要?還是個案的需要?」
老實說,從碩二開始聽到這句話,聽到現在還在聽,我真的覺得膩了。而且這句話背後的涵義不正是「尊重」嗎?簡單寫個「尊重」有很難嗎?我一邊閱讀時一邊想「如果讓我來coding,我應該會把這兩句話coding成『尊重』」雖然很自以為是,但我真的想看到別的詞啊~~~

2、做得美,不如做得好。
有的人花時間做美編也花錢裝訂,但內容實在讓我摸不著頭緒,讓我沒有辦法閱讀完。反倒是有些簡樸的封面與裝訂,但內容卻深刻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與諮商專業的內容,讓我想一直看到完。

3、閱讀時,我仍然不改自己習慣,邊看邊面質。(是要面質誰啊我?)還想著「要不要通知他來面試,然後當場面質他?」想想何必呢?
我有自己偏愛及不愛的取向及學派。有的人提到我不愛的,我就會忍不住邊看邊面質,而有的人卻讓我看到後可接受地繼續閱讀。
我有自己的性格、習慣、思考方式、優先排序…等等意識與潛意識的運作。有的人提到跟我有所不同的,我忍不住邊看邊面質,但有的人讓我覺得「拓展我的視野」。
所以,個人偏好的取向、學派、意識與潛意識的運作等,雖然會影響我閱讀的心情,但最後讓我做出決定的,仍然是「文章是否通順」、「邏輯是否清晰」、「個人在專業上的努力」、「個人的反思之深刻性」。

4、那種會提到「參加『xxx老師』研究」的,我就會滿不爽地有先入為主的印象,先扣了一點分數。
但不可否認的,有的人被我扣了分後,最後他的內容仍然讓我感到很深刻,也不因他的自我揭露而覺得「是想賺同情嗎?」,並且成為21取6中的6之1。

5、自我揭露不是必要的。
雖然不自我揭露時,我很難深刻認識一個人,但如果沒有準備好,我實在不願見到「勉強的自我揭露」。(我有類似的經驗,事後氣噗噗)
自我揭露好像會有兩種下場:一種是與人的連結更深,一種會不小心演變成在博取同情(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,沒有文獻支持,我「感覺」是這樣)。
所以,在履歷中適當的自我揭露,後面要跟著自己對這段經驗的「深刻」反思。雖然這樣說好像在批評別人「沒深度」(我曾被這樣說過,從被說的那刻起到現在都在氣噗噗),但如果自己的整理不夠,就容易顯得虎頭蛇尾、頭重腳輕,讓我滿心期待但後來卻心裡充滿空虛……。

6、年紀跟學經歷,跟是否能成為好的心理師,無關。
如果一直無法自我覺察並整合,再大的年紀、再驚人的學經歷,也不過就是「炫耀」跟「說教」而已。私以為,社會上不缺這種人,而助人工作者要做的是不同的事。
(寫到後來…越覺得自己自以為是…唉!)

--

下班後回住處,找到以前全職實習的履歷,發現自己寫的內容跟今天下午看到的那些一模一樣啊!
從以前到現在,我到底發生什麼事了?!@@
而且想不到我也是寫得滿像一回事的,就像下午我看到的那些內容一樣……。
看來需要表面效度的時候,我應該會自動生出來,平常不用太擔心吧?(負向治療後要轉念結束…)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unato 的頭像
    lunato

    Se Stessa

    lun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