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作有三上:枕上、馬上、廁上。
因為洗澡時間有點長,所以腦袋就會自動運作,不浪費任何一分一秒地開想。

--

已經很久沒有想到《小美人魚》的劇本了,但今天突然想起來。每次聽「還是要幸福」也都沒有在看MV,但今天就看了。
只能說,共時性要安排什麼發生,抵抗也沒用,接受一切才是王道。

我還是喜歡《小美人魚》的故事,雖然很久沒有想起來。
但總覺得不管經過幾次,不管有多少怨恨、憤怒、後悔、傷痛,最後我還是選擇希望對方過得好。
因為:
1、就算他過得不好,我自己也不見得就能因此過得好。
2、承上,既然他過得不好與我過得好並無相關,那我何必去詛咒別人,增加自己的業障?
3、每段關係中大概都有喜怒哀樂,雖然通常結束的階段有很多的爭吵、糾葛,但不可否認在前面相處的過程中,彼此帶給彼此的快樂也是真實的。
光是讓我快樂這件事,就足夠我去祝福。我遺憾的是自己並不是那麼好的人,不是可以帶給別人幸福的人,我要面對的是自己對自己的失望與失落,而不是去指責對方不好。因為自己的難過,是與自己有關,別人沒有義務為自己的難過負責任,而那挑起我難過的,是過去的我的失落,我要看見的是這件事,然後我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、接受生命的缺陷,然後我才能更有現實感地活在這塊土地上。

既然曾經喜歡過,對方身上一定有其他人也不能給我的東西,而且那東西就像缺口的鑰匙,只有他打得開。
我一直相信,在一段關係中,只有當事者雙方才能清楚中間發生了什麼事。別人的意見也許能幫助當事人看見,但中間的歷程是當事人經歷的,請不要改寫過去的經歷,也不要評價這段相遇,請不要插手別人的關係。就像Bowen的家族治療提到不要介入父母的婚姻,不要製造三角關係。
也請不要說誰爛或誰好,感情裡只有愛不愛、要不要,沒有比較好或比較爛。
對方不好,我也不見得有比較好。對諮商的學習越多,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刻,同時也越能明白我在對別人做什麼。我把笑容留給別人,我把痛苦留給他,這對自己喜歡的人來說其實並不公平。他一直在承接很多我的壓力,不管他要不要、喜不喜歡、有沒有能力,我一味地丟到他身上並希望他能懂--連我自己可能都不懂得的,我卻期待別人要懂--這對他並不公平。
對創傷的瞭解越多,對人格、症狀的瞭解越多,我越明白自己過去的生命有多麼沉重,而跟我同齡的他也不過就是個小孩,何以能夠支撐得起我沉重的生命,甚至是沉重的家族命運?
也許我不一定真的是喜歡他,而是需要有人能懂我的狀態,而身邊的人都不懂也不能接納,他已經是當時能做得最好的人了。

這幾週聽到很多人的分析,剛好有機會也上了一些研習或課程。
隨著每次的學習,對自己的瞭解就更多一點,我也更加明白與接受自己的狀態。
我很遺憾自己沒有更早去問別人這些事,也很遺憾當我懂了的時候已經太晚了,但我能做的就只有接受它已經發生了。
當我接受生命中真真切切有許多遺憾的時候,我才能真正去回顧過往我一直逃離的創傷與失落。而當我勇敢經歷過去的創傷與失落的片刻,不再將自己抽離出龐大、複雜的情緒中,而是停在當下與它們共處,並且不批判、不評價、不分析、不辯解,就只是經驗那些經驗,讓那些情緒通過,不問「為什麼」就只是「接受」與「臣服」,我才真正接回自己的感覺,也才真正感覺到自己的身體,這個與世界連結、必須靠它才能存活的重要的工具。

我接受並臣服。即便生命有很多的不如意,那些失落都是不可避免的,越是不想接受就會製造更多次級的情緒來矇蔽自己的心靈。
我沒有用真正的自己去看見真正的他,這是我在關係中該負起的屬於我的這部分的責任。

也許他有他的人生規劃,在幾歲要做什麼事、達到什麼階段。
而我的人生信念則是,相處要開心,若能相處再進一步,若彼此對未來有共識,當我感到足夠安心、足夠有勇氣去面對未知的恐懼時,再談下一個階段。畢竟「下一個階段」的重量太大,我知道若沒有足夠的安全感,是無法克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困難的。
走療癒的路,把自己各方面準備好,當我在身體、心理、靈性、經濟、生活……各方面都是穩定的,再進入婚姻、再生孩子,才不會把一代又一代的悲劇繼續複製給下一代。
我學諮商,不是因為我多有大愛或是多麼人飢己飢、人溺己溺,單純只是因為自己過得不開心,而有人陪我走過一段路,所以我體認到這份「陪伴」的重要。意外讓自己改變是附加收穫,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是沒想過的事。
而因為學了諮商,所以我更加清楚地意識到,若我沒有準備好就不要匆促做決定,不管我年紀多大,不管身邊好友有多少人結婚了,我都不需要為了「終結單身」、「年紀太大會生不出小孩」、「女人能力不要太強才會幸福」而勉強自己進入不舒服的關係,甚至是進入婚姻關係中。畢竟,婚姻的責任更重於戀愛。
畢竟,從小到大看到的悲劇也不少。

當我成年時,我已經長大,並且能夠為自己的人生做新的選擇,然後也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。存在主義所說的「人在有限的自由下能做自己最大自由的選擇,並為此負責」就是這樣。
所以,我也能更有意識地決定自己要在何時、何地、以何種方式、跟誰進入一段什麼樣的關係中,並且儘可能地維持彼此的快樂,而非無意識、無覺察地製造紛爭以及更多的傷害,讓大家的生命有更多的傷痕。

是說,我應該來選個別的故事當生命腳本吧?
童話故事好像都沒什麼好下場?裡面不是有變態國王就是虐待兒童的皇后,這真的是給小孩子看的故事嗎?
所以快洗完澡的時候,我想過去我也看了不少言情小說跟少女漫畫,99.99%都是浪漫美麗又快樂的結局,我為何非得選什麼童話故事當生命腳本啊我?
因此,我決定選擇改用《Charming Junkie》當我的人生腳本。

 

 

 

@0718,23:00-0719,00:03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un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